刘立 | 融合“两种文化”,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
2019-12-02 17:56:47
  • 0
  • 2
  • 1

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报 ,作者刘立

▲刘立

作者 刘 立(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)
责编 许嘉芩 刘 愈

◆ ◆ ◆ ◆ ◆

美国公民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在过去几十年持续在提高,从1988年的10%上升到2005年的28%。

这似乎是美国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的“峰值”,2016年的调查结果仍保持在28%。

美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达标率在全球排名中名列前茅,居第三位,仅次于加拿大的42%(2014年)和瑞典的35%(2005年)。

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虽然达标率提升很快,2015年为6.2%,2018年为8.5%,但必须正视,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。

据调查,美国中学生在“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”(STEM)全球标准化考试中一直表现不佳。

另一个现象是,在全球34个国家进行的是否接受生物进化论的调查中,美国成人排在倒数第二。

那么,如何解释2005年美国公民科学素质就达到了28%呢?

据科学素质研究国际权威米勒教授的研究,美国公民科学素质高,一个重要的因素是,美国要求所有专业包括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学习一年的科学课程,方能拿到学士学位。

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做法,这是美国大学为弥补“两种文化”鸿沟而采取的具体措施。

大家知道,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“两种文化”的演讲并出版《两种文化》,指出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缺乏通识教育。

斯诺认为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理工科生应知道“莎士比亚”,文科生应知道“热力学第二定律”。

美国大学践行了融合“两种文化”的理念,尤其是为弥补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短板,要求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接受一年的科学通识教育。

实际上,美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高还有其他原因。

比如,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70多年中,美国人接受非正规成人教育的机会大大提高了。

同时,美国人通过电视和互联网接触科学信息的机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了,科普图书的销售量也在不断提高。

这些非正规学习资源的充足供给,也是美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原因。

另外,还有一些因素促使美国公民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之后,继续接受非正规教育。比如,美国公民和家庭更加关注健康了,从而提高了包括健康素质在内的整体科学素质。

有研究表明,癌症患者变得更关注生命科学和医学方面的信息;

另一个因素是职业发展的要求,当今有很多职业都与科学技术工程有关,为了延长职业生涯就必须接触更多的科技信息;

此外,为了教育孩子、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、回答孩子的问题,父母需要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,带孩子上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(并在那里享受愉悦的家庭生活)。

最后,还有公共政策方面的因素,比如关于核电、转基因、干细胞、纳米技术、气候变化的参与式民主政策讨论,也带动美国成人继续学习科技方面的知识。

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8年为8.5%,远远低于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(2018年为13%)。

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2016年的结果,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,近60%其科学素质未达标;专科文化程度的公民,近80%其科学素质未达标。

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包括很多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未选修科学类通识课程。某些大学,如清华大学曾要求文科生要学“科学技术概论”等通识课程,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。

我国一些大学把“通识教育”片面地理解为理工科学生都必须学习文科课程,读“四书五经”,学“琴棋书画”,这就有些狭隘了。

其实,应当增加科学类通识课程,包括“科学技术与社会”。

综合美国和我国两个方面的情况看,我国要大力提高公民和国家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,应该加强文理两个方面的通识教育,其中包括要求文科生学习一些科学方面的通识课程。

【本文来自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9-11-08 第5版 文化)】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